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丨113种+112种+15种!重庆生物因多样而精彩
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丨113种+112种+15种!重庆生物因多样而精彩
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丨113种+112种+15种!重庆生物因多样而精彩潮(cháo)新闻客户端 黄飞立
《周易(zhōuyì)》是“群经之首”,两千多年来不仅成为儒家重要经典,也是道家尊奉的(de)要籍,是不折不扣(bùzhébùkòu)的中国历史文化的大IP。古往今来,对它的注释解说阐发用“汗牛充栋(hànniúchōngdòng)”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。不论是从象数角度,还是义理、图式方面,抑或是实学考证,乃至现代人进行的文化解读,对《周易》的剔掘可谓巨细靡遗。然而从美的角度来阐发《周易》的意蕴(yìyùn),却并不那么多见,普通读者也很少会(huì)从这个角度接受(jiēshòu)《周易》。
王振复(wángzhènfù)《周易百句》,中华书局,2024年
王振复教授的(de)(de)《周易百句》,同他的其他易学类著作一样,依然是包罗万象的,他试图从各方面向读者浅近地介绍《周易》这部“天书(tiānshū)”。作者在书中明言:“我(wǒ)以为,《易传》总是将本经每一卦的卦爻辞,往儒家礼学、仁学与哲学等方面进行解读与发挥,这固然不谬(bùmiù),但今天的读者,还可以在认知、了解这些的同时,注意(zhùyì)发掘《易传》的文化学、哲学与美学等思想因素。”从现代美学角度来解析《周易》中的名言(míngyán)嘉句,是本书的特色之一,草蛇灰线一般,暗伏在书中。
《老子》有云: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”《周易·系辞(cí)上》将其表述为“生生之谓易”,即生而又(yòu)生是易的本质属性与发展规律,而这也是中华文化与艺术审美的特质。如何生而又生?《周易》下经之首(zhīshǒu)的咸(xián)(音gǎn,即“感(gǎn)”)卦透露了其中的消息(xiāoxī)。卦辞说“取女,吉”,很显然,便是男女(nánnǚ)婚姻、夫妇之道。《彖辞》进而引申:“天地感而万物化生……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。”《周易正义》解释道:
咸道之广,大则包天地,小则该万物,感物而动(érdòng),谓之情(qíng)也。天地万物皆以气类共相感应,故“观其所感”,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。
因此,易学界有人甚至以为,全部易理可以(kěyǐ)一个“咸”字加以概括。
《周易(zhōuyì)百句》(口袋本),中华书局,2025年
那么这(zhè)与(yǔ)中(zhōng)国艺术精神(jīngshén)又有什么关系呢?作者在解释《系辞下》中“天地絪缊,万物(wànwù)化醇;男女构精,万物化(wànwùhuà)生”这段重要的文辞时分析(fēnxī)说,天地即阴阳,阴阳即气,而气则是生命的絪缊状态,它是万物孕育、化生的本根,并(bìng)引《庄子·知北游》“通天下一气耳”之说,认为中国人所崇尚的天人合一实际上就是天与人合一于“气”,合一于“生”。因此(yīncǐ)“男女构精”,必然“万物化生”,而这正是存在(cúnzài)于《易传》的“来自远古生殖崇拜的人文孑遗”。那么从方法论看,“男女构精”为“近取诸身”,“万物化醇”为“远取诸物”,则古代中国人看世界与人,不仅“仰观俯察(yǎngguānfǔchá)”,而且“近取远取”,这种方法,便是中国绘画艺术的主要“画法”。看到这样的分析,让人不禁感到痛快淋漓。
《庄子·天道》说:“朴素而(ér)天下莫能(mònéng)与之争美。”这是中国绘画的(de)又一条(yītiáo)基本美学(měixué)原则。一般认为,这是道家思想在美学中的反映。然而贲卦上九爻辞说:“白贲,无咎。”贲本就是无色的文饰,上九居于贲卦之极,贲之道由绚烂之极反而归于平素,也(yě)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“反璞归真”。可见,这是中国古人很早就已达到的对美的认识的境界,无怪熊十力说:“易者,儒道两家所统宗(suǒtǒngzōng)也。”(《新唯识论》)
《建筑中国:半片砖瓦到(dào)十里楼台》中华书局,2021年
王振复除了《周易》外,还长于中国古代(gǔdài)建筑及(jí)建筑美学的研究,而这二者之间是有很多联系的。《周易·系辞上(shàng)》说:“精气为物,游魂为变,是故知鬼神之情状。”
“气”是中国传统思想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。抛开这句话(huà)中的迷信因素,能看到“气”是如何影响于中国建筑的营构(yínggòu)与建筑美学思想的。《葬书·内篇(piān)》说:“盖生者,气之聚。”那么人死就意味着气之散。因此,中国建筑营构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(jiùshì)“聚气(jùqì)”。比如建造庭院即天井这一空间,为的就是“聚气”。作者说得好:“庭不在大,而在乎灵,灵不灵,就凭这一口(yīkǒu)‘气’。这也是中国古代(gǔdài)将生命哲学与建筑美学融合为一的一个例证。”
美分为优美和壮美,壮美从获得崇高感而来。《系辞上》说(shuō):
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,变通莫大乎四时,县象(xiànxiàng)著明莫大乎日月,崇高莫大乎富贵,备物致用,立成器(chéngqì)以为天下利,莫大乎圣人。
这是传世文献中第一次(dìyīcì)出现“崇高”一词。崇即嵩,原是上古中国人觉得至高的嵩山的高耸形象,看到嵩山,便会产生壮美之感。至于高,则是先民学会建造高出于(chūyú)地面的建筑物(jiànzhùwù)之后而对自我形象的一种(yīzhǒng)认识。
王振复《中国美学史新著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9年(nián)
《系辞下》说:“上古穴居而野处,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,上栋下宇,以待风雨,盖取诸大壮。”可见建筑(jiànzhù)(“宫室”)本(běn)就与《周易(zhōuyì)》的大壮卦义相契。作者在引用马克思说的人们从此“按照美的(měide)规律来建造”建筑之后,分析大壮卦说:“象征人的高大形象屹立在大地之上,这也(yě)便是大壮卦引申义所说的‘大者壮也’‘大者正也’的意思,也是中国人心目(xīnmù)中的‘崇高’。”
但(dàn)古人心中“美”的涵义不止于此。上引《系辞上》“崇高莫大乎(hū)富贵”中的“崇高”,不仅仅(bùjǐnjǐn)指审美感受,更是指圣人的人格形象、属性与社会影响。这与我们今天理解的“崇高”的美学意蕴大相径庭(dàxiāngjìngtíng),然而历史地来看(láikàn),古人的确把崇高看作高显的圣人人格的光辉体现,是对其完美道德(dàodé)人格的肯定与歌颂。这是我们在了解古代美学思想、艺术精神时必须要知道的。
因此当我们回头再来看上面提到(tídào)的(de)贲卦时,便会对该卦《彖辞》所说的“刚柔交错,天文也;文明以止,人文也。观乎天文,以察时变(shíbiàn);观乎人文,以化成天下”有更深的体悟。首先要说的是,“天文”“人文”二词的出典便是(biànshì)这里。《彖辞》的意思是,从“天文”可以观察时令、时序与时机的变化,从“人文”可以观察社会的发展、变动及世道人心,从而可以让圣人的道德(dàodé)教化(jiàohuà)普遍施行而化成天下。
作者接下去的(de)分析非常精彩:
(贲卦)位于下卦的离卦的本卦为乾(qián)(qián),位于上卦的艮卦的本卦为坤,乾在下而坤在上,便是泰卦。所谓泰,《易传(yìchuán)》有一个经典性的解释:“天地交,泰。”这就告诉我们,贲卦之象的文化、哲学与美学底蕴,蕴含了中华(zhōnghuá)一贯的生命、生殖及阴阳交合意识,中国人是由此认知与给定天文(tiānwén)、人文内涵的,这里的天文是自然而然的,人文也是自然而然的。从(cóng)美学上看,天文是一种本始的自然美(zìránměi),人文可指至善的道德美。
明乎此,我们便会(biànhuì)对(duì)古人认为(rènwéi)的(de)何者为最美有了充分的“同情之了解”:“君子黄中通理,正位居体,美在(měizài)其中,而畅于四支,发(fā)于事业,美之至也。”(坤卦《文言》)据中国传统五色说,黄为五色居中,象喻(xiàngyù)中正、中和之道。“美在其中”的“美”,实际(shíjì)指道德人格的至善;“美在其中”的“中”,指坤六五居于上卦的中位。所谓“畅于四支”,指中正、中和、至善的道德准则,贯彻于君子的一切思想和行为。“美之至”,即美的最高境界,就是道德至善,这是合乎历史实际与古人观念的。
当然,除此而外,在阅读《周易百句》时我们(wǒmen)还能收获另一种美,就是通过作者的引领,徜徉于古代易学家对于易理深切的体会与领悟(lǐngwù),从而享受易理所给予(jǐyǔ)我们的理智的“美感”。
作者简介:黄飞立,博士,系中华书局上海(shànghǎi)聚珍公司编辑。
潮(cháo)新闻客户端 黄飞立
《周易(zhōuyì)》是“群经之首”,两千多年来不仅成为儒家重要经典,也是道家尊奉的(de)要籍,是不折不扣(bùzhébùkòu)的中国历史文化的大IP。古往今来,对它的注释解说阐发用“汗牛充栋(hànniúchōngdòng)”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。不论是从象数角度,还是义理、图式方面,抑或是实学考证,乃至现代人进行的文化解读,对《周易》的剔掘可谓巨细靡遗。然而从美的角度来阐发《周易》的意蕴(yìyùn),却并不那么多见,普通读者也很少会(huì)从这个角度接受(jiēshòu)《周易》。
王振复(wángzhènfù)《周易百句》,中华书局,2024年
王振复教授的(de)(de)《周易百句》,同他的其他易学类著作一样,依然是包罗万象的,他试图从各方面向读者浅近地介绍《周易》这部“天书(tiānshū)”。作者在书中明言:“我(wǒ)以为,《易传》总是将本经每一卦的卦爻辞,往儒家礼学、仁学与哲学等方面进行解读与发挥,这固然不谬(bùmiù),但今天的读者,还可以在认知、了解这些的同时,注意(zhùyì)发掘《易传》的文化学、哲学与美学等思想因素。”从现代美学角度来解析《周易》中的名言(míngyán)嘉句,是本书的特色之一,草蛇灰线一般,暗伏在书中。
《老子》有云: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”《周易·系辞(cí)上》将其表述为“生生之谓易”,即生而又(yòu)生是易的本质属性与发展规律,而这也是中华文化与艺术审美的特质。如何生而又生?《周易》下经之首(zhīshǒu)的咸(xián)(音gǎn,即“感(gǎn)”)卦透露了其中的消息(xiāoxī)。卦辞说“取女,吉”,很显然,便是男女(nánnǚ)婚姻、夫妇之道。《彖辞》进而引申:“天地感而万物化生……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。”《周易正义》解释道:
咸道之广,大则包天地,小则该万物,感物而动(érdòng),谓之情(qíng)也。天地万物皆以气类共相感应,故“观其所感”,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。
因此,易学界有人甚至以为,全部易理可以(kěyǐ)一个“咸”字加以概括。
《周易(zhōuyì)百句》(口袋本),中华书局,2025年
那么这(zhè)与(yǔ)中(zhōng)国艺术精神(jīngshén)又有什么关系呢?作者在解释《系辞下》中“天地絪缊,万物(wànwù)化醇;男女构精,万物化(wànwùhuà)生”这段重要的文辞时分析(fēnxī)说,天地即阴阳,阴阳即气,而气则是生命的絪缊状态,它是万物孕育、化生的本根,并(bìng)引《庄子·知北游》“通天下一气耳”之说,认为中国人所崇尚的天人合一实际上就是天与人合一于“气”,合一于“生”。因此(yīncǐ)“男女构精”,必然“万物化生”,而这正是存在(cúnzài)于《易传》的“来自远古生殖崇拜的人文孑遗”。那么从方法论看,“男女构精”为“近取诸身”,“万物化醇”为“远取诸物”,则古代中国人看世界与人,不仅“仰观俯察(yǎngguānfǔchá)”,而且“近取远取”,这种方法,便是中国绘画艺术的主要“画法”。看到这样的分析,让人不禁感到痛快淋漓。
《庄子·天道》说:“朴素而(ér)天下莫能(mònéng)与之争美。”这是中国绘画的(de)又一条(yītiáo)基本美学(měixué)原则。一般认为,这是道家思想在美学中的反映。然而贲卦上九爻辞说:“白贲,无咎。”贲本就是无色的文饰,上九居于贲卦之极,贲之道由绚烂之极反而归于平素,也(yě)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“反璞归真”。可见,这是中国古人很早就已达到的对美的认识的境界,无怪熊十力说:“易者,儒道两家所统宗(suǒtǒngzōng)也。”(《新唯识论》)
《建筑中国:半片砖瓦到(dào)十里楼台》中华书局,2021年
王振复除了《周易》外,还长于中国古代(gǔdài)建筑及(jí)建筑美学的研究,而这二者之间是有很多联系的。《周易·系辞上(shàng)》说:“精气为物,游魂为变,是故知鬼神之情状。”
“气”是中国传统思想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。抛开这句话(huà)中的迷信因素,能看到“气”是如何影响于中国建筑的营构(yínggòu)与建筑美学思想的。《葬书·内篇(piān)》说:“盖生者,气之聚。”那么人死就意味着气之散。因此,中国建筑营构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(jiùshì)“聚气(jùqì)”。比如建造庭院即天井这一空间,为的就是“聚气”。作者说得好:“庭不在大,而在乎灵,灵不灵,就凭这一口(yīkǒu)‘气’。这也是中国古代(gǔdài)将生命哲学与建筑美学融合为一的一个例证。”
美分为优美和壮美,壮美从获得崇高感而来。《系辞上》说(shuō):
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,变通莫大乎四时,县象(xiànxiàng)著明莫大乎日月,崇高莫大乎富贵,备物致用,立成器(chéngqì)以为天下利,莫大乎圣人。
这是传世文献中第一次(dìyīcì)出现“崇高”一词。崇即嵩,原是上古中国人觉得至高的嵩山的高耸形象,看到嵩山,便会产生壮美之感。至于高,则是先民学会建造高出于(chūyú)地面的建筑物(jiànzhùwù)之后而对自我形象的一种(yīzhǒng)认识。
王振复《中国美学史新著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9年(nián)
《系辞下》说:“上古穴居而野处,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,上栋下宇,以待风雨,盖取诸大壮。”可见建筑(jiànzhù)(“宫室”)本(běn)就与《周易(zhōuyì)》的大壮卦义相契。作者在引用马克思说的人们从此“按照美的(měide)规律来建造”建筑之后,分析大壮卦说:“象征人的高大形象屹立在大地之上,这也(yě)便是大壮卦引申义所说的‘大者壮也’‘大者正也’的意思,也是中国人心目(xīnmù)中的‘崇高’。”
但(dàn)古人心中“美”的涵义不止于此。上引《系辞上》“崇高莫大乎(hū)富贵”中的“崇高”,不仅仅(bùjǐnjǐn)指审美感受,更是指圣人的人格形象、属性与社会影响。这与我们今天理解的“崇高”的美学意蕴大相径庭(dàxiāngjìngtíng),然而历史地来看(láikàn),古人的确把崇高看作高显的圣人人格的光辉体现,是对其完美道德(dàodé)人格的肯定与歌颂。这是我们在了解古代美学思想、艺术精神时必须要知道的。
因此当我们回头再来看上面提到(tídào)的(de)贲卦时,便会对该卦《彖辞》所说的“刚柔交错,天文也;文明以止,人文也。观乎天文,以察时变(shíbiàn);观乎人文,以化成天下”有更深的体悟。首先要说的是,“天文”“人文”二词的出典便是(biànshì)这里。《彖辞》的意思是,从“天文”可以观察时令、时序与时机的变化,从“人文”可以观察社会的发展、变动及世道人心,从而可以让圣人的道德(dàodé)教化(jiàohuà)普遍施行而化成天下。
作者接下去的(de)分析非常精彩:
(贲卦)位于下卦的离卦的本卦为乾(qián)(qián),位于上卦的艮卦的本卦为坤,乾在下而坤在上,便是泰卦。所谓泰,《易传(yìchuán)》有一个经典性的解释:“天地交,泰。”这就告诉我们,贲卦之象的文化、哲学与美学底蕴,蕴含了中华(zhōnghuá)一贯的生命、生殖及阴阳交合意识,中国人是由此认知与给定天文(tiānwén)、人文内涵的,这里的天文是自然而然的,人文也是自然而然的。从(cóng)美学上看,天文是一种本始的自然美(zìránměi),人文可指至善的道德美。
明乎此,我们便会(biànhuì)对(duì)古人认为(rènwéi)的(de)何者为最美有了充分的“同情之了解”:“君子黄中通理,正位居体,美在(měizài)其中,而畅于四支,发(fā)于事业,美之至也。”(坤卦《文言》)据中国传统五色说,黄为五色居中,象喻(xiàngyù)中正、中和之道。“美在其中”的“美”,实际(shíjì)指道德人格的至善;“美在其中”的“中”,指坤六五居于上卦的中位。所谓“畅于四支”,指中正、中和、至善的道德准则,贯彻于君子的一切思想和行为。“美之至”,即美的最高境界,就是道德至善,这是合乎历史实际与古人观念的。
当然,除此而外,在阅读《周易百句》时我们(wǒmen)还能收获另一种美,就是通过作者的引领,徜徉于古代易学家对于易理深切的体会与领悟(lǐngwù),从而享受易理所给予(jǐyǔ)我们的理智的“美感”。
作者简介:黄飞立,博士,系中华书局上海(shànghǎi)聚珍公司编辑。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